江蘇南京:錨定全年目標,重大項目跑出“決勝收官”加速度
省重大項目超序時進度9.6個百分點,市重大項目超序時進度8.7個百分點
錨定全年目標,重大項目跑出“決勝收官”加速度
□ 南京日報/紫金山新聞記者 劉安琪
通訊員 寧發軒
當前,全年經濟工作已進入決戰決勝、全面收官的沖刺階段,更是定全年、保全局的決勝期。
11月24日上午,全市月度重大產業項目推進活動在建鄴區舉行。一個個精心謀劃的多層次、多元化重大項目,逐步構建起“儲備一批、開工一批、建設一批、竣工一批”的良性循環發展格局,為城市發展注入源源不斷的動力。
總部林立、創新涌動,重大項目構筑發展新高地
“從項目簽約到今天正式落地,我們以不到百天的建鄴速度共同創造了重大項目推進的新標桿。”活動現場,大家共同見證總投資約35億元的京東集團南京研發中心項目開工建設。該項目將打造京東集團的區域創新樞紐,項目的落地,是建鄴區域產業和項目蓬勃發展的生動寫照。

今年5月,阿里巴巴江蘇總部各業務板塊陸續搬入南京阿里中心。
今年以來,建鄴區“總部森林”強集聚效應日益凸顯,全面開啟河西中央科創區建設,落地阿里、小米、華為生態鏈企業超百家,形成“人工智能+產業”加速集聚態勢。同時,重大項目取得豐碩成果,今年聚焦主導產業細分賽道,招引項目147個,并先后落地9個高能級項目。阿里江蘇總部順利開園,金陵天地精彩開業,金融城二期交付投用,金融城三期有序推進,華泰證券研發中心主體完工……多層次、多元化的重大項目,形成源源不斷競相迸發之勢。

今年3月,中車數字總部園區開園投用。
推進活動中,共同見證了AI時空·南京人工智能國際社區揭牌。該國際社區聚焦AI芯片、“AI+交通”、“AI+金融”、具身智能等細分方向,發布人工智能產業發展十條措施,融合“空間+服務+生態”資源,系統推進“一中心一社區一學院”建設,提供全流程創新創業服務,浩鯨健康、飛騰信息、德塔森特、鵬鵠物宇、動易科技等一批賽道頭部企業成功落地。

小米集團華東總部小米南京科技園。
強化服務、協同推進,全力保障項目落地見效
上個月,在南京經濟技術開發區新港大道以南、南京八卦洲長江大橋二通道以東地塊,總投資50億元的玉湖冷鏈(南京)交易中心正式開工建設。“當年簽約、當年拿地、當年開工”,這樣的“南京速度”讓投資企業贊嘆不已。
玉湖冷鏈副總裁兼南京公司董事長韋佳分享了建設過程中的一個小故事:“這里原來是一個小山,為了把它移走,當時成立了專班,統籌建設、交通、城管等部門,迅速在附近找到土方堆放點并展開24小時作業,保證我們在摘牌以后快速接管土地開始施工。”

玉湖冷鏈(南京)交易中心效果圖。
項目“千帆競”,發展“勢如虹”。今年以來,市委、市政府每月組織開展重大產業項目推進活動,市領導帶隊察看項目現場、細詢建設進展,強化問題攻堅,各板塊各部門現場交流分享產業引育經驗,互學互促、開拓思路,進一步營造“大抓項目、抓大項目”的濃厚氛圍。
重大項目建設提速,與相關政府部門的大力支持密不可分。市規劃和自然資源局簡化詳規審批流程,彈性設定規劃指標,會同市工信局優化“雙合同”監管;市數據局加強信息共享與協同合作,推廣“容缺受理+承諾制”,推進項目開工“一件事”、市政報裝“一件事”等落地實施;市生態環境局對符合條件項目落實“環評豁免”政策,并探索實施告知承諾審批;今年我市通過“智慧工地”系統,積極運用數字化手段賦能重大項目管理,市發改委結合該系統對重大項目建設實時監測、常態化跟蹤,對進度滯后項目及時下發提示單,督促項目進一步加快和擴大建設投入。

在江北新區,高德低空華東總部項目簽約落地。
全力沖刺、聚力奮進,打好收官戰
重大項目是穩定經濟運行的“壓艙石”,是拉動經濟增長的“動力源”。2025年僅剩不到40天,如何確保今年“收好官”、明年“開好局”?
記者從市發改委了解到,在各項工作的有力促進下,省重大項目方面,54個項目1—10月完成投資達年度計劃的92.9%,超序時進度9.6個百分點。市重大項目方面,502個項目1—10月完成投資達年度計劃的92%,超序時進度8.7個百分點;147個計劃新開工項目已于9月底前全部開工。
375個市重大產業項目1—10月完成投資達年度計劃的96.1%,高出整體進度4.1個百分點,其中科創項目、先進制造業項目、現代服務業項目投資進度分別達100.4%、86.6%、111.2%。江寧區1—10月省市重大項目完成投資額超200億元,江北新區、溧水區1—10月完成投資額超150億元,居各板塊前三。
錨定目標、開足馬力,奮戰四季度、打好收官戰。一切圍繞項目轉,一切圍繞項目干,一批又一批重大項目加速推進,繪就一幅幅熱火朝天的“奮進圖景”。
市發改委相關負責人表示,前期推行的“地等項目”與“十成熟”地塊儲備、詳規審批流程簡化、園區標準化用電管理、重大產業項目“五證齊發”等機制創新,有效提升了服務效能。下一步,將在鞏固既有成效基礎上,再接再厲,以更科學完善的政策體系,推動項目從規劃藍圖走向現實圖景,為區域發展注入持久動力。
南報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