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網絡祝年】讓“網絡春節”碰撞出別樣年味

“家人閑坐,燈火可親”,汪曾祺的《冬天》讓“家的味道”撲面而來,也讓春節的氣氛更加溫暖。隨著春節的一天天臨近,年味也越來越濃,支付寶開始了集“五福”,春節晚會開始了預熱準備,網上年貨打折促銷,網絡視頻開始“走親訪友”......為親情守望,為團圓奔忙,“網絡春節”成為新的載體融入人們的生活中,碰撞出不一樣的時代年味。
“這是一個最好的時代,這是一個最壞的時代”。這句大家都耳熟能詳的話,近幾年,常常被用于網絡給節日帶來的裂變:時代在進步,年味也在逐漸演變。不可否認的一點是,與過去相比,鞭炮聲少了,彼此祝福的方式變了,有些傳統習俗也消失了,但網絡卻漸漸滲進了年味兒。
“網絡春晚”上演新年新滋味。在“互聯網+”備受關注的今天,現代人將互聯網生活搬上了熒屏,一年一年的網絡春晚帶給我們不一樣的精彩。網絡春晚不是“網絡+春晚”的簡單組合,也不是僅僅是具有互聯網屬性的電視節目,而是“互聯網+”與“電視+”有機結合的新產品,是真正意義上媒體融合的產物。在小年夜的網絡春晚中,我們看到了人,看到了生活,更看到了大背景大格局下的時代印記。網絡讓我們的生活悄然發生著改變,也讓我們的新年別有滋味。
“微信拜年”刷出新年新期待。漫漫春運,何以解憂?唯有網絡。當下幾乎人人離不開手機,“微信拜年”早已成為一種時尚,文字、語音、視頻、朋友圈,給我們帶來聽覺、視覺上的“通感”。多年不見的老同學、老同事、老戰友、老朋友歡聚在微信朋友圈里,新春佳節相互問候、祝福,真是“朋友遍天下”而“天涯若比鄰”,讓我們聞到了“十足的年味”,也刷出了新一年滿滿的期待和愿望。
掃“福”掃出新年幸福感。支付寶每年推出的“掃五福”活動都能引起眾多網民的關注。微信朋友圈里,不是“曬福卡”的,就是“借福卡”的;各種字體的“福”字,還有一些手寫“福”,紛紛出現了“霸屏”。如此鉚足了勁兒地“掃福”,有的是為了從中得一份快樂,有的是想從大紅包中分得一份羹。不管怎樣,紅彤彤的“福”字越來越多地在人們視野里充斥起來,用AR掃“福”的同時讓人感到新年的味道,也不禁感嘆現代網絡技術的創新發展。
春節,作為中國最盛大、最隆重的傳統節日,無論以什么樣的方式呈現年俗文化,它蘊含著的希冀守望和親情溫暖是不變的。時代永遠會以“幽香”的方式,沁入年味;網絡永遠會以“置頂”的方式,刷出幸福感。年俗在網絡的發展下前行,走出鏗鏘的時代印記,碰撞別樣的時代火花。(毛丹丹)
龍虎網